国新国证基金|债券市场回顾与展望(2023年5月)
2023年5月债市回顾和展望
一、 债市回顾
利率债方面,一级市场:利率债净供给为668亿元,环比减少4109亿元;总发行量21596亿元,环比增加2280亿元。其中,记账式国债发行7553亿元,环比增加414亿元;政策性金融债发行6440亿元,环比增加991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7554亿元,环比增加828亿元。二级市场:利率持续下行。1年国债、10年国债、10年国开债分别变动-13BP、-6BP、-8BP,3年AAA、3年AA+、3年AA和3年AA-分别变动-7BP、-3BP、-11BP和-12BP。5月中旬,降息预期落空,MLF小额超量平价续作,基本面线索缺乏增量,债市处于窄幅震荡阶段,至19日收益率小幅下行至2.7151%。5月下旬,税期和跨月资金面整体维持平稳,一方面PMI在荣枯线下方超预期走弱,另一方面存在“宽信用”政策预期和汇率“破7”等因素扰动,月末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于2.6850%。
信用债方面,一级净供给减少。2023年5月主要信用债品种共发行11993.1亿元,净供给168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月(4月1日-4月30日)的1337.9亿元有所减少。二级信用利差走势分化。3年信用利差走势与其他期限背离:3年AAA、3年AA+、3年AA和3年AA-信用利差分别走阔6BP、10BP、2BP和1BP。
二、 宏观数据分析
资金面方面, 5月隔夜与7天利率均回落。截至5月30日,5月R001均值为1.72%, R007均值为1.99%,分别较4月下降26BP和29BP;5月货币市场加权利率(R)为1.52%,较4月下降27BP;从公开市场操作看,MLF继续超额投放。
4 月存量社融规模359.95万亿元,同比增长 10%,较上月持平。新增社融1.2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2873亿元。在去年低基数的前提下仅实现小幅多增,弱于季节性,不及市场预期。分结构看,票据转贴增加,未贴现承兑汇票减少1347 亿元;低基数基础上表外融资减少1145亿元,同比少减2209亿元。同时,对实体贷款新增4431亿元,政府债融资新增4548亿元,二者共同支撑社融增长。
4月M1同比增长 5.3%,增速环比回升0.2pct。4月M2同比增长 12.4%,增速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单月存款净减少4609 亿元,作为传统小月但降幅明显更为明显(同比多减超5500 亿元),主要源自零售存款减少达1.2万亿元(同比多减近 5000 亿元)。一方面居民贷款明显净减少,居民短期存在主动降杠杆现象,另一方面,随着理财市场边际回暖,4月新增非银机构存款 2912 亿元,部分居民存款向非银机构存款转移。
通胀方面,2023年4月CPI同比上涨0.1%,增速比3月下降0.6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降;环比为-0.1%。连续两个月呈同比增速下降而环比降幅收窄的态势。而从季节性因素来看,2023年4月环比-0.1%的增速,比2020-2022年三年同期均值-0.3%高0.2个百分点,侧面反映CPI环比实际在改善。从结构来看,4月CPI呈现“食品和能源价格继续下降,服务价格有所回升,核心CPI相对稳定”等特点。
4月PPI同比增速为-3.6%(3月为-2.5%),降幅扩大;环比为-0.5%(2、3月均为0%)。整体来看,目前PPI处在探底进程,4月同比降幅扩大,与去年同期基数偏高有关,也有新增因素。生产资料价格下降,主要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4月国内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环比下降2.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则环比下降1.1%。生产资料的结构方面,4月采掘业、原材料、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增速分别为-8.5%、-6.3%、-3.6%(3月分别为-4.7%、-4.2%、-2.8%),同比降幅均有所扩大。另外,国内外市场需求也相对偏弱,4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下降1.0%,水泥制造价格环比下降0.1%。
生产端方面,4 月制造业 PMI 为 49.2%,前值为 51.9%,回落 2.7 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环比走弱。其中生产仍在扩张区间,而需求端则回落至收缩区间,生产整体略好于需求。制造业PMI各分项指数均普遍回落,由于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企业采购意愿低迷,采购量指数回落4.4个百分点至49.1%。分企业类型来看,大型、中型、小型企业PMI指数均回落至荣枯线以下,大型企业景气值下行幅度最大。
需求端方面:投资方面,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47482亿元,同比增长 4.7%。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79570亿元,同比增长0.4%,民间资本信心不足。从环比看,4月固定资产投资下降0.64%,连续第二个月负增。分行业来看,基建、制造业、地产增速均有所下降,分别录得8.5%、6.4%、-6.2%,基建投资相对较强,制造业投资具有韧性,地产投资依旧疲软。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投资增速由正转负,反映当前民营经济对未来预期相对悲观。
消费方面,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录得 18.40%,较3月增速上升7.8个百分点,但原因主要来自于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基数偏低,剔除基数效应影响,从两年复合同比增速来看,社零整体复合增速由3月的 3.30%降至4月的2.60%,消费复苏步伐放缓,且距离疫情前消费增长的中枢仍有较大差异;其中,消费结构呈现出一定分化,餐饮消费快速恢复,其他必选消费、可选消费及地产后周期消费均有回落。餐饮消费的恢复或主要源于4月末劳动节假期的拉动。
进出口方面,海关总署公布的外贸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中国4月出口同比+8.5%,3月为+14.8%;进口同比-7.9%,3月为-1.4%;贸易顺差902.1亿美元,3月为881.9亿美元。4月出口增速回落,印证一季度快速回补效应转弱,回归到外需基本面,从两年复合增速看出口尚有一定韧性;进口同比降幅扩大,主因量价齐跌共振,也突出反映国内生产动能继续放缓。
三、 未来债市展望
货币政策方面,5月15日,央行发布《2023年第1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本次央行货政报告对基本面表述较为乐观,认为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经济修复过程中出现的M2阶段性走高,通胀读数阶段性偏弱等问题均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修复而有所改善。货币政策方面央行阐述了货币政策的思路,即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升高的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可以适当向“稳健的直觉”靠拢,以少变应对多变,处置金融风险要迅速且强力等,这可能意味着央行会更珍惜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短期内降息的概率下降。但当前经济仍是弱复苏,本质是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不足、信心不足,货币宽松还是大方向,尤其是扩信贷为主的结构性宽松,降准降息也可期。此外,央行较为关注硅谷银行事件的后续传导及影响,国内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步调可能有所加快。
财政政策方面,5月18日财政部发布,2023年1-4月全国公共财政累计收入83171亿元,同比增长11.9%(前值0.5%),公共财政累计支出 86418 亿元,同比增长6.8%(前值6.8%)。4月份公共财政收入2.08万亿元,同比增长70%,公共财政支出1.85万亿元,同比增长6.7%。收入显著增长、支出相对稳定,财政扩张力度放缓。
4月28日政治局会议指出经济内生修复动能仍不足,公布的4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整体经济运行低于预期,经济复苏出现波折。但4月财政支出只保持了6.7%(3月同比增速6.5%)的增速,并没有显著发力,其中重点是支持基本民生、教育等重点领域投资提速,基建投资增速边际放缓。预计7月之前中国经济内生修复节奏平缓,政策以观察前期政策效果为主。
信贷投放方面,央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3月新发贷款利率较2022年12月+20bp,主要由票据利率高增与贷款结构调优带动。央行重申“居中之道”,对政策利率调整态度较为谨慎,预计未来政策利率相对平稳。此外货币政策报告提出“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和力度”等表述,预计后续贷款投放节奏或将更加平稳、可持续。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受息差下行影响利润增速有所下滑;银行规模扩张提速,服务实体能力增强。2023年一季度信贷冲量创历史新高,4月信贷投放火热局势有所降温,实体融资需求还有待修复。5月10日全国自律机制下调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监管持续引导存款成本下降,叠加贷款定价下行压力趋缓,有望缓解息差压力、改善盈利能力。
地产政策方面,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但仍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新增隐性债务。由此可见,防范房地产风险仍是重点。
海外方面:财政方面,美国政府债务规模于1月19日触及法定上限,为维护国家利益,当地时间5月27日,美国总统拜登和国会共和党领袖麦卡锡己就提高联邦政府31.4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达成原则性协议,结束了长达数月的僵局,双方谈判代表同意将美国联邦债务上限提高两年,同时将削减和限制价值约2.1万亿美元的政府支出。达成债务上限协议后,短期内美国财政部会借新还旧回收流动性,导致国债利率上升并使银行浮亏进一步扩大,加剧银行业危机;中长期财政支出削减可能会抑制美国的经济需求,加剧美国经济下半年陷入衰退的风险。货币政策方面,5月19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Thomas Laubach研究会议中指出,货币紧缩有滞后效应,其对经济和通胀的影响仍有较高不确定性,叠加近期银行业危机导致的信贷环境收紧,美联储可能不必通过继续激进加息来达到目标。这段讲话可能暗示基准情形下,5月有较大概率是本轮周期中最后一次加。美联储最优策略或为结束加息周期,但在较长时间里维持高政策利率。
债市方面,短期债市仍有支撑,整体风险可能不大:1)经济修复进程放缓,转向“弱现实+弱预期”。4 月社融和经济数据均不及预期,青年人口调查失业率创18年有数据以来新高;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继续下滑至 0.4%。2)市场流动性仍淤积。4月M1-M2增速差为-7.1个百分点、仍处于较低水平。3)总量政策平稳。4月政治局会议和货币政策报告对于经济增长表述偏积极,全年实现5%的GDP 增速目标难度不大,短期内或难有强刺激政策出台,二季度OMO和MLF降息的可能性较小,利率进一步大幅下行空间或有限。
【风险提示】
本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投资者的实质性建议或承诺,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资料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汇集整理,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资料所载的意见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资料时的判断。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购买基金时,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审慎做出投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