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利诱惑 远离非法集资
近年来,以投资理财为名的非法集资活动猖獗,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损坏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非法集资风险,华融基金在此提醒广大投资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自觉远离和积极抵制非法集资,理性选择投资渠道,共创和谐社会。
一、非法集资的定义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以下简称《处非条例》)于2021年5月1日施行,《处非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根据该条规定,非法集资应当符合三个要件,即非法性、利诱性和社会性。
二、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
非法集资是⼀种犯罪⾏为,但是通过仔细辨别其特征可避免上当受骗。非法集资具备的征,第⼀是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或是依法批准。第⼆是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并承诺按期进行返还本息。三是集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四是会以各种⼿段掩盖其⾮法集资⾏为,如签订合同。
三、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
1、承诺高额回报,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一些群众在急切求富和盲目从众心理的支配下,缺乏理性,对不法分子虚拟的高额汇报深信不疑,幻想“一夜暴富”,草率甚至是盲目地倾其所有;
2、编造虚假项目或订立陷阱合同,一步步将群众骗入泥潭,骗取群众资金;
3、混淆投资理财概念,利用私募基金、电子黄金、网络炒汇等名目,让投资者在眼花缭乱的金融名字前是去判断,欺骗群众投资;
4、装点门面,办理完备的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手续,以掩盖其非法目的,而无实际经营或投资项目,用合法的外衣骗取群众的信任;
5、利用网站、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和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传播虚假信息,诱骗群众上当,通过虚拟空间实施犯罪、逃避打击。
四、非法集资典型案例
1.案例一 天津某投资公司非法集资案
(1)案情简介
某投资公司于2015年获中国证券投资资金业协会颁发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证书后,该公司负责人人韩某、付某和孙某等通过口口相传等方式面向社会公众宣传公司业务、推介理财产品,以集资款用于股票、募集基金等投资项目为名,承诺给付高额利息并按期还本付息。其中韩某非法吸揽资金6000余万元,用于偿还欠款、发放工资、还本付息、消费广告宣传等,造成集资参与人4000余万元无法返还,涉案资金用于;被告人付某非法吸揽资金6000余万元,造成集资参与人经济损失4000余万元,获取违法所得20余万元;孙某非法吸揽资金900余万元,造成集资参与人经济损失600余万元,获取违法所得50余万元。
经集资参与人报案,公安机关于2020年5月19日将被告人韩某、付某、孙某电话传唤到案。案发后,被告人孙某的亲属代其退缴违法所得30万元;部分涉案房产、车辆、账户被查封、冻结。
为支持指控,公诉机关当庭宣读、出示了证据。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韩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特别巨大,应当以集资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2)案件查处
经审理,法院判决结果如下:一、被告人韩某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十万元。被告人付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被告人孙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二、责令被告人韩某退赔经济损失共计48357400元,发还集资参与人,责令被告人孙某退缴违法所得132683.16元计入韩某的退赔款中。
三、收缴扣押在案的被告人付某的违法所得人民币289647.45元,以及被告人孙某的违法所得人民币43万元,一并计入上述第二项中。
四、查封、扣押被告人韩某的房产四套依法拍卖,所得款项计入上述第二项中;冻结祈福公司尾号6479天津银行账户内余额20824.77元及其孳息,一并计入上述第二项中。(明细附后)
五、公安机关依法扣押涉案人员张某1的人民币1万元、姜某的人民币2.5万元、陈某1的人民币22万元,共计25.5万元系违法所得,依法予以追缴,应按比例发还集资参与人,此款一并计入上述第二项中。(案例来源:(2021)津0101刑初84号)
(3)案件评析
在该案例中,某投资公司虽然获得了中国证券投资资金业协会颁发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证书,但是该证书仅作为对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员登记情况的确认,不意味着公司具备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资质,其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行为符合非法性特征;在吸收公众资金的过程中,该投资公司存在承诺给付高额利息并按期还本付息的行为,符合了利诱性特征;同时,该公司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向社会宣传公司业务,推介理财产品,符合社会性特征,据此参照《处非条例》第二条可认定其存在非法集资行为。
2.案例二 某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非法集资案
(1)案情简介
某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14年6月25日注册成立,李某于2015年1月份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兼经理。某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于2014年8月4日注册成立,李某为法定代表人。被告人刘某系某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被告人刘某伙同李某以某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名义在天津市南开区盛津园某别墅内设立办公地点,雇佣多名员工散发传单宣传理财产品,并以“月月盈”、“单季盈”、“双季盈”、“月满盈”等理财产品为名向客户承诺到期兑付高息,向41名集资人吸揽资金566万元,资金被被告人刘某控制使用,拒不供述吸揽资金去向。公安机关于2015年10月20日接万堃财富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举报后,于同年11月20日立案侦查。经上网通缉,2017年12月29日将刘禹辰抓获。
被告人刘某于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间,以“开公司”、“做买卖”、“资金周转”等需要用款为由,向6人许诺高额利息,共计吸揽资金456万元。
(2)案件查处
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检察院以津南检公诉刑诉〔2018〕560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刘某犯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于2018年7月12日提起公诉。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适用普通程序,公开开庭进行审理,于2019年6月12日作出(2018)津0104刑初506号刑事判决。
判决如下:一、被告人刘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五万元。二、本判决生效后,责令被告人刘某立即退赔涉案41名投资人损失。(案件来源:(2020)津0104刑初2号)
(3)案件评析
根据《处非条例》第二条关于非法集资非法性、利诱性和社会性的要求,被告人刘禹辰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规,未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许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且属数额巨大,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根据《处非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非法集资人应向集资参与人清退集资资金,本案判决结果中要求被告人刘某立即退赔涉案41名投资人损失的内容与《处非条例》要求一致。
3.案例三 上海XX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非法集资案
(1)案情简介
2015年开始,周某1(已起诉)未经相关部门依法批准,通过在上海注册成立的上海XX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XX公司),在各地与他人合作注册新的公司,再利用各地注册的公司招揽、组织业务员,向社会公众宣传、销售上海XX公司的“财富XX”、“财富XX”、“XX稳益”等多种理财产品,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方式还本付息,诱使投资者通过签订相关协议投入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钱款通过银行转账或刷POS机,直接转入上海XX公司指定的账户,周某1再根据各地公司的业绩给予提成返点或佣金。2016年3月起,林某1(另案处理)与周某1合作,由林某1在惠安组织筹建惠安XX财务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安XX公司),于2016年9月21日经惠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成立,在惠安县螺城镇XX号店面开展经营,林某1作为惠安XX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实际控制人,聘请林某2(另案处理)为总经理,在未经相关部门依法批准的情况下,林某1、林某2通过招揽、组织业务员发放宣传传单、推广宣传等传播途径,向本地社会公众宣传上海XX公司的理财产品,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方式还本付息,诱使投资者通过签订相关协议投入资金购买理财产品。
2016年8月,被告人骆某被发展为惠安XX公司的业务员。2017年9月,林某1、林某2开始筹建惠安XX财务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台商投资区分公司(以下简称惠安XX台商分公司),并让被告人骆某以其名义申请,于2017年10月24日经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委员会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成立,被告人骆某被任命为惠安XX台商分公司的负责人、营销总监,与林某1、林某2共同管理惠安XX台商分公司,并获得惠安XX台商分公司营销总监的工资及分公司业绩的提成。惠安XX台商分公司在未经相关部门依法批准的情况下,通过招揽、组织业务员发放宣传传单、推广宣传等传播途径,向本地社会公众宣传上海XX公司的理财产品,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方式还本付息,诱使投资者通过签订相关协议投入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经审计,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间,惠安XX台商分公司向骆某1、孙某1、郭某1等116人非法吸收存款达人民币(币种下同)22200600.14元,发还本金及利息计2349826元,仍有19850774.14元未返还。另查明,被告人骆某担任惠安XX公司业务员及惠安XX台商分公司负责人期间,获得工资141706.8元,获得提成204969.5元,共计非法获利346676.3元。
2020年11月24日,被告人骆某经电话通知后自行到泉州市公安局台商投资区分局投案,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
(2)案件查处
被告人骆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被告人骆某退出的违法所得人民币346676.3元,予以没收,上缴国库。(案例来源:(2021)闽0521刑初377号)
(3)案件评析
在该案例中,上海XX公司并未经过相关部门批准,不具有发行理财产品对外募集的资格,符合非法性的要件;上海XX公司通过在各地与他人合作设立新公司,并通过该设立的新公司招募业务人员,向社会公众销售上海XX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该行为符合社会性的要件;同时,在销售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向投资者承诺以货币形式返本付息,符合利诱性的要件,据此参照《处非条例》第二条可认定其存在非法集资行为。
此外,根据《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非法集资中获取经济利益。”本案中周某1根据各地公司的业绩所给予的提成返点或佣金也应当被作为清退集资资金的财产应参与清退。但投资者也应注意,根据《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本意是指在非法集资人、非法集资协助人清退资金后,仍有损失的,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政府不兜底、不刚兑。
【免责声明】
本文信息由华融基金根据公开渠道信息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司联系沟通处理(华融基金服务热线:400-819-0789)。文章信息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华融基金力求上述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