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投资者周 | 拥抱科技金融新浪潮,筑牢理性投资防护墙

发布时间:2025-10-23浏览量:1681来源:国新国证基金

世界投资者周1.jpg

当今世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正深刻重塑着金融业的生态格局。科技与数字金融的深度融合,为投资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和多元化服务,同时也对投资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与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我们如何在拥抱创新的同时,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这正是我们每一位市场参与者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明辨真伪,警惕“科技噱头”下的非法证券活动

科技与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拓宽投资渠道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当前,市场上有一些非持牌机构和人员,假借“智能投顾”、“AI量化基金”、“金融科技平台”等名义,通过社交媒体“金融网红”进行引流,从事非法基金销售或推荐活动。这些行为往往以高额回报、保本保收益为诱饵,其本质是金融诈骗、非法集资。

这些行为往往具有极强的迷惑性。他们或包装成“投资大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看似精准的“战法”;或宣称拥有神秘的“AI算法”,能够精准捕捉市场机会;或以“高科技金融工具”为诱饵,承诺高额回报。

投资者务必保持清醒头脑,牢记“持牌经营”是金融活动的底线。在进行任何投资前,首要任务是核实展业机构是否具备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颁发的业务许可证,相关人员是否具备执业资格。对于任何以“内部消息”“AI稳赚”为噱头的宣传,都要高度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背后往往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同时,对于各类新兴的科技金融工具,如量化交易平台、智能投顾系统等,投资者应在使用前全面了解其核心功能、运作原理和潜在局限性。任何工具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边界,不存在“包赚不赔”的万能神器。投资者需审慎评估工具的风险收益特征是否与自身的投资目标、知识结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避免盲目跟风,审慎做出每一项投资决策。

强化防范,掌握依法维权的武器

面对日益复杂隐蔽的非法证券活动,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是投资者的第一道防线。我们要持续聚焦风险警示,针对“非法荐股”“股市黑嘴”“非法中介机构”等传统及变异形态保持高压警惕。这些行为通常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群、直播平台等渠道扩散,其核心目的往往是收取服务费、收割投资者本金或进行市场操纵。投资者要坚信,没有合法的“捷径”可走,专业的投资能力需要长期积累。

若不慎陷入非法证券活动陷阱,或与持牌机构发生纠纷,投资者应学会依法、理性、科学维权。首先要树立“买者自负、风险自担”的意识,同时也要了解并善用法律赋予的权利。维权途径包括但不限于:与涉事机构协商解决;向行业协会申请调解;向相关金融机构投诉平台进行举报或投诉;如发现涉及金融诈骗或非法集资情况立刻报警。在此过程中,务必保存好相关证据,如合同、转账记录、聊天截图、录音录像等。

此外,要警惕非法“代理维权”,远离“维权”名下的诈骗。近年来,一些黑灰产组织以“代理维权”“全额退保退费”为名,诱导投资者提供个人信息、金融账户等敏感资料,并收取高额手续费。其手段往往包括伪造材料、恶意投诉甚至敲诈勒索,不仅使投资者面临个人信息泄露、资金受损的风险,更可能使其卷入法律纠纷,得不偿失。维权必须通过合法渠道,寻求正规法律帮助。

科技赋能金融,初心是为民服务。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拥抱科技金融创新的同时,提升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构筑理性投资防护墙,更好地享受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成果。

 

基金行业在行动.png


风险提示:本材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投资者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在全面了解产品情况、费率结构、各销售渠道收费标准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投资须谨慎。


分享至: